要从公卫体检系统的性能指标数据里发现潜在问题,可按以下步骤和方法操作:
1、设定基准指标
历史数据参考:收集公卫体检系统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性能指标数据,像过去一个月或一个季度的数据。分析这些历史数据,找出各项指标的正常波动范围和平均值,以此作为基准指标。例如,根据历史数据得知系统正常响应时间平均为 2 秒,波动范围在 1 - 3 秒之间。
行业标准对比:参考同类型公卫体检系统的行业性能标准,了解行业内的平均水平和优秀水平。将自己系统的指标与之对比,判断是否存在差距。
2、实时监控与异常检测
阈值设定:为每个关键性能指标设定合理的阈值。当指标数据超出阈值时,就可能存在潜在问题。比如,设定 CPU 使用率的阈值为 80%,当监控到 CPU 使用率持续超过 80% 时,需要进一步排查。
异常检测算法: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如孤立森林、One - Class SVM 等)对性能指标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识别数据中的异常点。这些算法能够发现一些难以通过阈值设定检测到的异常模式。
3、多维度数据分析
(1)时间维度分析
短期波动:分析性能指标在短时间内(如一天内)的波动情况。例如,观察系统响应时间在体检高峰时段(如上午 9 - 11 点)是否明显增加,如果增加幅度较大,可能是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处理能力不足。
长期趋势:查看性能指标的长期变化趋势,判断系统性能是逐渐变好还是变差。如果发现系统吞吐量在过去几个月内持续下降,可能存在系统资源瓶颈或代码性能问题。
(2)业务功能维度分析:按照公卫体检系统的不同业务功能模块(如体检登记、报告生成、数据查询等)分别分析性能指标。如果某个功能模块的响应时间明显长于其他模块,可能该模块存在代码优化或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3)用户类型维度分析:区分不同类型的用户(如医护人员、居民、管理员等),分析他们使用系统时的性能指标。如果某类用户反馈系统响应慢,而其他用户没有这种问题,可能是该类用户的操作逻辑或权限设置存在问题。
4、指标关联分析
性能指标间关联:分析不同性能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例如,当发现系统响应时间变长时,同时查看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和网络带宽使用率等指标。如果 CPU 使用率过高,可能是系统计算资源不足导致响应变慢;如果网络带宽使用率过高,可能是网络传输成为瓶颈。
性能指标与业务指标关联:将系统性能指标与业务指标(如体检报告生成数量、用户投诉率等)进行关联分析。如果发现体检报告生成数量下降的同时系统响应时间变长,可能是系统性能问题影响了业务效率。
5、日志分析
系统日志:查看系统的日志文件,从中获取更多关于系统运行状态的详细信息。例如,日志中可能会记录数据库查询失败、程序异常报错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定位性能问题的根源。
访问日志:分析用户的访问日志,了解用户的操作行为和访问路径。如果发现大量用户在某个页面或操作上出现卡顿或失败,可能该页面或操作存在性能问题。
6、压力测试验证
模拟高并发场景:通过压力测试工具模拟高并发的用户访问场景,观察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如果在压力测试中发现系统出现崩溃、响应时间过长等问题,说明系统在高负载下存在潜在的性能风险。
逐步增加负载:在压力测试过程中,逐步增加用户负载,观察系统性能指标的变化趋势。当负载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某些性能指标可能会出现急剧恶化,此时可以确定系统的性能瓶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