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慢病随访系统中不同反馈渠道所收集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和反馈,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和优化等,以下是具体措施:
1、建立统一的问题管理机制
创建问题数据库:建立一个集中的问题数据库,用于存储从各个反馈渠道收集到的问题。无论问题是通过在线反馈平台、电子邮件、电话还是现场反馈等方式提交,都要统一录入到该数据库中,确保所有问题有一个集中的记录和管理中心。
设置问题优先级: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等因素,对录入数据库的问题进行优先级分类。例如,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故障、涉及患者安全的数据错误等问题设定为高优先级,而一些界面显示问题或一般性的功能建议等可设定为低优先级。明确不同优先级问题的处理时限,高优先级问题应在数小时内响应,当天内解决;中优先级问题可在 1 - 3 个工作日内处理;低优先级问题也需在一周内给出处理意见。
制定标准化处理流程:为不同类型的问题制定标准化的处理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和工作内容。一般包括问题受理、初步评估、调查核实、解决方案制定、实施解决、结果验证和反馈等环节。例如,对于数据错误问题,数据管理部门在受理后,要先对错误数据进行备份,然后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制定修正方案,实施修正后要进行数据验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再反馈给反馈者。
2、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培训专业技能:对负责处理反馈问题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慢病随访系统的各项功能、业务流程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例如,信息部门的技术人员要熟练掌握系统的代码结构和数据架构,以便快速定位和解决系统故障;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熟悉慢病管理的规范和流程,能够准确判断和处理业务流程相关的问题。
明确岗位职责:明确不同部门和人员在问题处理过程中的职责,确保每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跟进和处理。例如,客服人员负责接听电话反馈和在线反馈平台的问题受理,初步记录问题并进行分类;技术人员负责系统功能和技术方面问题的处理;业务人员负责审核和处理涉及慢病随访业务规则、数据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对因工作失误或拖延导致问题处理不及时的人员进行问责。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由于反馈问题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跨部门会议,讨论和解决复杂的、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例如,对于一个既涉及系统功能又涉及业务流程的问题,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需要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和优化
实时监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对问题处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在问题管理数据库中设置状态跟踪字段,记录问题从提交到处理完成的各个环节的时间和状态信息。利用监控工具对问题处理情况进行可视化展示,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个问题的处理进度,及时发现处理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超过处理时限未完成的问题,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示。
自动分配任务:借助系统的自动化功能,根据问题的类型和预设的规则,自动将问题分配给相应的部门和人员。例如,当系统接收到一个关于系统功能的反馈问题时,自动将其分配给信息部门的技术人员;当收到一个数据质量问题时,分配给数据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可以提高问题分配的效率和准确性,避免人工分配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延误。
数据分析与优化:定期对问题处理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常见问题的类型、出现频率、处理时间等信息,找出问题处理过程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优化处理流程、调整人员配置或进行系统功能改进。例如,如果发现某个时间段内数据错误问题频繁出现,可对数据录入和审核流程进行优化,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如果发现某个部门处理问题的时间较长,可考虑增加该部门的人员或对其工作流程进行优化。